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请假单怎么写有技巧(教你有文化地写请假条)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2 08:04:43    

李密是三国魏晋时候的人,有个成语,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讲的就是李密那个时代的事情。李密这个《陈情表》就是上给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的。

《陈情表》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晋武帝司马炎立了司马衷为太子,征召李密做太子洗马,也就是太子侍从官,李密上《陈情表》推辞不就。事件结果是得到了司马炎的认同和许可,暂停征召。

那么,司马炎为何就看上李密了呢?

李密最初是蜀汉的尚书郎。司马昭灭蜀国之后,后主刘禅投降。但司马昭没有赶上做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掉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建立西晋,建都洛阳。

由于司马氏是用屠杀篡位的手段来建立西晋的,新朝初立,首先要解决的是合法性的问题,晋武帝当然清楚司马家族的发家史,所以,在意识形态上很忌讳谈“忠”,他们家自己先不忠于曹家,当然曹家也没忠于刘家。

儒家文化下,可选择的也不多,不能用“忠”来管理群臣,那就得抬出“孝”。最好的办法,把一些素有孝名的人拉出来当官,一方面收买人心,另一方面是要说我们晋朝以孝治天下,看看,这些人就是模范榜样。

李密素有孝名,这孩子命苦,《陈情表》里写: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是李密的人生基调,“险衅”和“闵凶”这两个词,异常惨苦。生下来六个月,父亲没了。长到四岁,母亲改嫁。所谓舅夺母志,好像是说妈妈是不想改嫁的,但是舅舅强迫她改嫁。这种说法一般是托词,未必真的是不愿意改嫁,但孩子总愿意相信母亲不是主动抛弃他。无父无母,这是第一大不幸。

只有祖母刘氏来抚养他了,如果李密身体健康,养起来还好点,而李密身体又不好,九岁了还不会走路,刘氏抚养他该有多难,身体不好的孩子又要吃多少药,要操多少心。身体孤弱,这是第二大不幸。

如果家族庞大,可以互相扶持,也还有各种照拂的余地,但是他从平辈看,没有兄弟,从父辈看,也没有叔叔伯伯,从家庭经济角度看,也买不起童仆,只能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跟现在的小家庭观念不同,古代如果家族人丁稀少,是很可怜的状况,而祖母刘氏劳心劳力照顾他长大以后,也病倒在床,我们可以想象从小相依为命的两人感情有多深厚。所以《晋书·李密传》:

“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他是真的亲身在伺候照料刘氏。

李密孝顺出了名的,皇帝利用李密的孝名,想让李密为他的道德统治加成。

而且,李密还有一个身份,是被称为“蜀中孔子”的谯周的学生。谯周在刘禅投降这件事里起了很大作用。李密是师门中的文学担当,被同门比作孔子门下的子游和子夏。

李密综合了亡国旧臣、谯周学生、著名孝子、青年才俊,四位一体,自然会被晋武帝相中,然后就发生了《陈情表》事件。

文中写到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太守刺史都举荐他,皇帝也亲自下了诏书,他屡次三番推辞,都推不过去,“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他没办法,想奉诏奔驰,你看奔驰两个字用的,这是催命,回头看看刘氏,病情越来越沉重,想顾念祖孙情谊,上面又不允许。

李密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是示弱。李密并不想得罪晋武帝,而不得罪最好办法,就是示弱,我是狼狈的,不是傲娇或者矜持或者想保持名节什么的。

就是很可怜的狼狈。

那么李密是怎么想的呢?他是真不想当官吗?

他心里大概也很复杂,对祖母刘氏的感情,当然是真的,另外呢,他作为蜀汉旧臣,没有殉国,还要效力于新的朝廷,受到的非议想必是很多的。李密不想太出风头,也有些畏谗避祸的心理,想等等看看新朝的情况。而且他这个所谓当官,又不是司马家的近臣,其实是难以有好的前途的,更多的是做个摆设,做个牌坊,身份不能不说是很微妙的,心里的惶恐恐怕也不会少。

可你不想去,也不能明言推辞,要找些说辞给帝王台阶。

他要奉承,这是“圣朝”,要说自己以前的蜀汉是“伪朝”,要剖心沥胆地说,我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我本来就是为了当官,不是自命清高,要挣个什么忠贞不二的名节。要将自己讲的十分卑微,我是“亡国贱俘”,是“至微至陋”之人。要表明自己蒙受这样的恩宠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我的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我们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谁也离不开谁,我是真的不能离开祖母啊。

这是尽忠与尽孝的矛盾,李密知道,这还不足以打动晋武帝,所以他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正值中年,报国还有很多时日,九十六岁,已经风烛残年,瞬息可灭,所以这个“报国恩”和“徇私情”只是极短时间的矛盾,您稍微等等,让这个矛盾自然消失,不是更好吗?从武帝角度来看,让李密这个孝子的人设完满,不更能把他当成“以孝治天下”的一个典范吗?

铺垫这么多后,李密这才提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

这是乞求,哀求,而且,还承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自己是“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一番用语表态,非常符合一个新朝君主希望一个降臣所表达出来的态度,忠敬感恩,朴实真切,令人怜悯。

晋武帝看后,感叹,李密的才名,不是虚得的啊,不仅准了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两人,还让当地郡县给刘氏提供膳食。

李密后来有没有做官?实际上是有的。

所以说他这是请假,不是撕破脸,以后还是想干的。

刘氏去世,李密为祖母守孝期满,真的去做了这个太子洗马。后来,又做了温县的县令,从史书记载看,李密还是敢于为民请命的,当时中山诸王,到一个地方就搜刮一番,到温县的时候,又要求提供各种东西,就被李密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

上文说过李密作为降臣,这个官不好做啊,身份处境尴尬微妙,经常陷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境地。

《晋书》里记载过他和张华的一段对话,张华问李密:

“安乐公这人,你觉得如何呀?”

安乐公,也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以“乐不思蜀”而著称的亡国皇帝,也是李密的旧主。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说刘禅不好?你诋毁旧主,无情无义;说刘禅好?你难道还在思念旧朝?甚至这没准就是皇帝对他不放心,在试探他。

李密的回答十分巧妙,他先举了历史上的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因任用管仲而称霸,后来宠幸竖刁,就落了个不幸的下场。”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本人呢,很难说有什么才能,主要是靠管仲。他好美味好美色,竖刁本是伺候他的小男孩,长大后该出宫,但为了奉承他,自宫当太监来继续伺候他。易牙就更狠,把自己儿子蒸了来给桓公吃,都赢得了君王的欢心。管仲临死时候叮嘱桓公说:“竖刁自宫、易牙蒸子不可用。”桓公不听,他后来被竖刁、易牙和开方这三个宠仆饿死。在宫殿里尸体生蛆,不得安葬,一代霸主生前如此光辉而死后的如此狼狈,令人扼腕叹息。接着,李密把话绕回来:

“安乐公任用诸葛亮抗击曹魏,任用黄皓而丧国,其成败如同齐桓公。”

也即是说刘禅成败主要是在于任人不当,但对刘禅本人其实并无直接评判,可以说是两不得罪。

没有深厚历史知识和足够的机智,这个降臣的日子,还真不好对付过去。

李密后来升了官,被派去作汉中太守。当时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李密却被派去了汉中,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李密觉得自己是应该在中央任职的,但他“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朝中无人替他发声,当然挣不到这种职位。当晋武帝在为他赐宴践行时,他大概是喝多了,真情流露赋诗嘲讽: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朝中无人,君主无道,这官也没什么好当的,我还是回家耕田吧!晋武帝听到当然大怒,罢了他的官,顺遂了他耕田的“心愿”,后来李密就卒于家中。

今日学到:

1.司马氏以孝治天下,需要征召李密出仕来笼络旧臣和为天下表率。李密作为亡国降臣,祖母病重,不愿意当官,所以写了《陈情表》。

2.《陈情表》叙述李密身世,感情真挚,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不得罪晋武帝,达到了自己推辞做官,在家奉养祖母的目的。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同文网 琼ICP备2024039828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