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教学目标:
在品读中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的“沉重”与“美丽”
品读文章,理解文章“ 不要战争,要和平”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文章中的“沉重”与“美丽”的过程中,理解“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来给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的题目。(PPT出示题目,课前板书)
生:读题《亲爱的爸爸妈妈》
师:文章的题目就出自课文,请同学们找找这个题目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生:第14段最后一句。
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的。
(生自读14段)
生:是 300个孩子在死前发出的最后一声呼唤。
师:他们在发出这最后一声呼唤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充满对生命的渴望但又绝望的心情。
师:那你可以带着渴望和绝望来呼唤一句“亲爱的爸爸妈妈”吗?
生:(读) 亲爱的爸爸妈妈!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的好吗?
生:好/不好(不好,则说说你的理解,并有感情的朗读)
师:现在,时过境迁,我们来看这一句话时,应当还有对他们的同情与感动。
让我们带着感动与沉重,齐读题目。
为什么他们会在死前发出这样带着渴望而又绝望的呼唤呢?
因为这300个无辜的孩子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无辜的人死去,他们有的死于炮火的牵连,有的死于饥荒,还有的死于疾病,更残忍的,是死于细菌战和大屠杀的无辜百姓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作者聂华苓在克拉库耶伐次参加大屠杀悼念活动之后写下的。
(PPT显示二战部分图片,欣赏)
二、整体感知
作者聂华苓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了萨特的一段话来形容参加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悼念活动之后的感受。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引语,其他同学找出萨特对克拉库耶伐次的感受的语句。
为什么萨特会说他带走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呢?请在引文部分找出答案。
(读引文部分回答)
沉重——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
美丽——整个民族的英勇。
(正是这整个民族的英勇让人们的记忆又是美丽的)
三、重点探究
那么作者聂华苓,又是如何用文字来表现出萨特所说的“沉重”与“美丽”的呢?
小组讨论 找出文中让你觉得沉重的语句以及觉得美丽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并有感情的读一读(12一;34二;5三;6四)
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生讨论,找出语段,说说为什么,并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举例:
课文第10段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PPT出示)
老师觉得这句话既有沉重又有美丽,沉重在哪里美丽在哪里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沉重在“从课堂上被抓走”以及“要灭种”,美丽在老师的不肯合作以及他说的话。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生:宁死不屈
师:所以沉重的是历史,美丽的是在老师身上体现出来宁死不屈的精神,也就是引语中萨特所说的——(生接:整个民族的英勇)!
师:这位英勇不屈的老师,他在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
生:坚定的,大义凛然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两个感叹号!
师: 其实这一整段话都是通过一个人转述的,那个人是——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他在说这句话是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生:前半句应该沉重的、悲哀地、还有愤怒的
师:所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是——悲愤的,那么请用悲愤的语气以及坚定的语气,来读一读这段话。
(一生读,另一生读,齐读)
第一部分: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第一自然段)
师:你是怎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沉重的?
生:因为这里不仅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故而要读的沉重一些,声音轻一些。
师:请你读读看
生读
师:老师觉得作者的这句话写的非常用心,我们平常会怎么写?会写成:“凄风苦雨,天昏地暗。”(PPT显示)
自己读读看,体会这两句话有何区别。
(自己读)
生:文中的话用了四个句号,把这八个字分成了四个短句。
师:这样用四个句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让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更能够感受到无限悲哀地氛围。(再读)
师:让我们带着沉重悲哀地语气,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PPT显示)第8自然段
师:为什么“沉重”?你是从哪几个词中感受到的?
生:“全是”一词包含了说话人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心痛、沉重(杀戮的沉重)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生:因为这是生还者去悼念去世者,是非常沉痛的。
师: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已”、“仍是”、“又”
师:为什么?
生:活着的已经老了,说明许多年过去了,而地下的仍然是儿童,说明他们的时间已经永远定格在了死去的那一刻。这样更能够体现出生还者的悲痛。 (缅怀的沉重)
第二部分
1、引用的诗歌
师:这首诗歌在什么场景中被吟唱?
生:在纪念仪式上
师:这首诗歌吟诵的是什么内容?
生:孩子们上课时的情景 是死前的最后一节课(从“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可以看出)
师:最后一节课时,孩子们是怎样的状态和心情?
生:轻松愉快的,怀有梦想和秘密,怀有希望的(从“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很久很久”可以看出来)
师:所以在纪念活动中吟唱这首诗歌的用意何在?(可以联系前后文)
生:表现出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诗中蕴含的是唱歌孩子的可爱和希望,用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与历史做对比,更加凸显出纳粹强盗的惨无人道,这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有力控诉。(生命的美丽)
2、 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宽容的美。表明了南斯拉夫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愿。
第三部分
1、27段,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师:为什么西德作家明赫白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是真诚的忏悔,是对历史的真正认知,是良知的美
师:他说话是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悲伤的,沉重的
2、30段日本人的话:“……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师:日本人对于惨痛的历史,是什么态度?
生:推脱罪责。
第四部分
1、 遗言的沉重与美丽
师:这些遗言都是谁写的?
生:学生、工人、木匠、牧师
师:他们是怎样写下的这些遗言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
师:想象一下,他们写这只言片语的时候心情应当是怎样的。
生:沉重、悲伤
怀有对父母亲人的思念与希望(并说说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对亲人强烈的爱,希望他们好好活下去
师:是的,这是他们在临死前匆忙写下的文字,都是写给谁的?
生:写给亲人的。爸爸妈妈,孩子,妻子,丈夫……
师:写的都是些什么内容呢?
生:对亲人的呼唤,孩子们呼唤爸爸妈妈,向他们倾诉内心的恐惧与愿望;大人们呼唤亲人好好活着。
师:是的,我们从这里感受到了逝者在写下遗言时的悲壮与悲痛,然而遗言中包含的强烈的爱与希望,却让我们体会到了亲情的美丽和包容的美丽。
当然在现在我们读来,也有一种对于历史残酷的沉重。
(小结)以上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种种的沉重:杀戮的沉重,缅怀的沉重,遗言的沉重,而这种种的沉重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又探寻到了种种的美,有英勇的美、宽容的美、良知的美、亲情的美,……
在这样一场让人既沉重又觉得美丽的纪念活动中,作者甚至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副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PPT显示句子)
沉重与美丽,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场纪念活动中融合到了一起,让我们不禁想起我们中国也曾经遭受过的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PPT补充南京大屠杀的内容)
南京大屠杀
作者聂华苓也在第二部分最后两段提到了她觉得应当如何面对。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两段,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生: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齐读)
师:那么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要记住历史,忘记仇恨。
师:是的,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四、扩展延伸
那么,在国家层面,我们是怎么做的呢?(PPT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
百草园配套阅读《屠杀》中也有一段话更加直白的告诉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历史。(齐读)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我们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